高木龙,男,汉族,1953年5月出生,都昌县徐埠镇人,中共党员。1971年参加工作,曾任江西省九江市公路管理局都昌分局袁宣道班班长。全国先进工作者、中华全国总工会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、江西省劳动模范、全国百名优秀养路工、全国交通系统“十佳文明职工”、省市县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
高木龙荣获1997五一劳动奖章

高木龙荣获2000全国先进工作者
1971年,刚满18岁的高木龙,成为一名光荣的养路工人。那时都昌公路全是土路、砂石路,晴天尘土飞扬,雨天烂泥翻浆。有的路段车辆无法通行,养护难度非常大。当时公路养护设备落后,全靠手工作业,一个扫把、一个土箕、一把土镐、一担水桶是他们的全部劳动工具。高木龙每天往返十几里,辛勤养护,早出晚归,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。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,使他懂得“劳动最光荣”的真正内涵。

高木龙
1980年,高木龙接任苏山养路队队长。当时苏山队是个地道的“特困队”。20世纪 60年代用土办法建成的11公里速成路,连路基都没有铺,路况极差。为了确保公路的畅通,高木龙起早摸黑,自采砂石材料,每天都要干上十多个小时。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冷饭、咸菜,渴了就喝冷水,真正做到把路放在心上,把心放在路上。由于全队职工共同努力,脚下硬化的路面在慢慢延伸,坑槽在他们面前一个个消失。
经过8年努力,高木龙自采沙石6800余立方米,硬化路面基础 9.5公里,平均厚度达20厘米,创造了 6万余元的价值,终于改变了苏山行路难的历史。
1996年,高木龙调到蔡都线新建的袁宣道班当班长。蔡都线是蔡岭至都昌的省道。
1998年6月,都昌连降暴雨。为了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,高木龙和全队职工与路为伴,泥水相依,与路同呼吸共患难,积极抢险救灾。特别是6月24日晚上,山洪暴发,徐埠高桥段 11K+400 米处挡土倒塌长 50 米,高 2 米,路基冲空1.5米,路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。险情还在不断扩大,如不及时处理,公路将被拦腰截断,后果不堪设想。险情就是命令。高木龙第一个跳入激流中,带领队员垒筑防洪袋。
他们从晚上7时干到第二天下午6时,没松一口气,硬是筑起了一条防洪路堤,使路基化险为夷。当时高木龙家也遭受水灾,农作物全部被淹,他无法顾及小家,因为公路的畅通比小家更重要。
一个道班就是一个大家庭。高木龙集思广益,开办道班第三产业,采取股份制办法,先后集资6000元,全部投入三产,从初始加工碎石业务,逐步发展到种养殖业。租赁鱼塘20亩,旱地12.5亩,建起了养猪场、养鸭场、苗圃场,为袁宣队的长足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,走上了主业精、副业兴的兴“家”之路。
2002年至2003年养鸭2000只,加工制作五香鸭蛋、无铅皮蛋2.7万余斤,水面养鱼1.3万余尾,养猪 30 头,苗场种植欧美杨 两 万余株,水杉6000余株,含笑、冬青 1 万余株。实现了种植―养鸭―养猪―养鱼立体化养殖,减少了投入,提高了利润,充实了家业,达到了队里增效个人增收的目的。职工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,职工集体用膳实行公饭公菜,保证了职工每餐免费“四菜一汤”,每逢佳节设宴加餐,年终按股分红。
在高木龙的带领下,袁宣队创办三产,凝集了一班人,既养好了公路,又富裕了职工。为了把袁宣道班建设成一个园林式“职工小家”,自1996年开始,他加大了对袁宣道班庭院环境整治力度,先后在庭院建起了花坛、休闲凉亭、小径、蛇池、葡萄架、开放式围墙,栽种各种风景树1000余株,道班房主体装修一新,室内设施完备,建立了娱乐室,安装了电话、有线电视,配备了高档会议桌,使全队职工真正体验到一种清新、舒适、温馨职工小家的感觉。
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《中国公路》杂志社所有,旗下官方公众号“中国高速公路”“中国公路”拥有首发(微信公众平台原创保护标识)权利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rym@9811.com.cn,其他微信公众号不可开启原创标识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-LEY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