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让工地长出“眼睛”“耳朵”“鼻子”,看到实时数据、感受到隐患、掌握到变化……江西省重点工程萍(乡)绕(城)高速开工以来,在江西省建设了首个新质质检系统,不断完善质检新质生产力,以更加科学化的手段管控工程质量,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,为建设“美绿高速”高品质项目保驾护航。
智能监测感知项目“一举一动”
数字与智慧交织,科技与未来相遇,“新质质检”为萍绕高速建设注入澎湃动能。
萍绕高速项目穿越赣西山岭重丘区,土质为砂性土,遇水即散极不稳定。据统计,项目全线高于20米以上填方有5处。项目团队针对当地土质的不稳定特点,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。施工阶段提前在路基和边坡上布设观测点、预埋传感器,利用北斗系统每半小时检测一次,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测,源源不断地将边坡、路基的变化数据传到自动化管控平台,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有效监控。
不光如此,在芭蕉岭隧道出口端的拱顶、拱腰、拱墙,也安装了40余个传感器分别监测锚杆轴力、围岩内部位移、围岩释放压力、钢支撑内外缘应力和初衬混凝土内应力等参数。现场监测数据通过采集设备初步运算后将输出到云服务器,运营期则是直接传输到管理中心,将持续20年全天候监控隧道的“一举一动”。
从事多年质检工作的胡方小说:自动化监测的数据可以反应结构物内部的应力、位移变化趋势。在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,能够提前预警,及时提醒采取措施防治,防止灾害的发生或扩大。
“我们下一步还计划在T梁中预埋传感器,监测运营阶段桥梁的挠度。这些监测不光能在建设期发挥作用,还能在20年运营过程中发挥监测作用。”萍绕高速项目负责人解释道。
数据大脑在“后方”守护
以提升数据交互、共享和治理能力,实现项目信息数字化、质保流程标准化、关联业务协同化为目标,萍绕项目还建立“数据大脑”。
该项目的云检测打通了从现场一线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。在一线施工现场,检测设备通过手机App,实现数据即时自动上传,并在数据“大脑”系统中自动处理,自动生成电子报表。
项目负责人说:云检测仅仅是新质质检的一部分,数据“大脑”不仅有云检测功能,还有分析预警功能,我们可以追溯导致问题出现的具体环节,比如因砂石原材料导致生产的混凝土不合格,系统会自动预警,提醒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环节,杜绝再次出现问题。
新质质检系统还接入了一线项目物联采集的数据,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对项目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化处理,实时监测、预警和反馈施工过程中的问题,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。
新质质检的介入,让项目管理远在“天边”,却近在“眼前”。

数据建管养一体防“病变”
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创新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既要依靠管理创新,更要依造技术创新。
该项目的新质质检系统除能自动处理、自动生成和预警监测功能外,还能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评价。
当下项目的月度、季度或阶段检查综合考核,依靠主观经验打分。但是萍绕高速首创的新质质检,包含了“评价体系”,用数据说话,有理有据,科学地进行排名评判。
建设过程中检测数据不仅能用于施工决策,在项目运营期更尤为珍贵,能够让运营管理追溯源头进行决策。由此,该项目不仅着眼在项目建设过程,还通过新质质检充分考虑高速公路运营,将数据移交运营单位,做到了数据共享,为高速公路运营提供决策依据,真正实现了建管养一体化的目标,让过往车辆行驶在平安的大通道。
创新“一子落”,带动“满盘活”。开工大半年来,萍绕高速的“施工图”越来越清晰——围绕“新质质检”建设,深入把握行业痛点和刚需,向“新”而行,致力成为项目建设创新应用的领跑者。
-LEY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