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桥飞架 路网交错纵横
有力见证了贵州大地发生的“千年之变”
在安顺
一条条公路迭代变更
在黔中大地上交织成网
一座座大小桥坐落于国省干线之间 穿山越壑、恢宏壮美
她们历经岁月变迁,承载黔中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,沧海横流,岁月成碑,见证这些变化的除了潺潺的流水,万峰成林的高山,还有横跨河上的那一座座桥梁,坐落山峰之间的那一条条公路,现安顺公路开通“黔中•桥路印记”栏目,通过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形式为您介绍安顺境内公路老桥老路的故事。今天介绍的是位于省道212线上的斯拉河大桥(平坝与织金交界)。

2002年12月,原斯拉河大桥建成通车 摄影/卢迪
在平坝与织金之间,有一条长河,其河道形似长龙,蜿蜒盘旋在大山之间30余公里,相传,古时天崩地裂,洪水泛滥,一时间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,时值八爪金龙的三太子因触犯天条,面临着天庭的制裁,为了赎罪,三太子将以身砸地,形成沟壑深涧将洪水引流,八爪金龙听闻后,不忍三太子受罚,于是抢先一步,直扑大地,把大地砸出了一条裂缝,积水得以引出,河道以此身形从此留下。这条颇具传奇色彩的斯拉河既哺育了两岸世世代代的村民,也成了两岸来往交流的阻隔。而桥,宛如一道跨越天堑的虹,打破了阻碍。在斯拉河之上,横跨着这样三座桥,它们诞生于不同的年代,印刻着三个时代的痕迹,于岁月的长河中默默矗立,犹如忠诚的卫士,坚守着自己的使命……
20世纪80年代,两岸村民为了渡河,每户出资100元集资买树枝造木筏,依靠人挑马驮的方式,人们从平坝乐平背着苞谷、糯米,坐船到织金大坪寨换取黄豆等生活用品。一艘木筏,带着人,粮食,煤炭,在斯拉河上往复穿梭。1985年,毕节一位韩姓商人承揽了第一座石拱桥的修建,由于机械设备落后,道路运输条件差等因素,只能利用枯水期,以实木方块用抓钉连接,搭建平台作为运输通道的方式修建石拱桥,一天需要五十多辆马车运送石头,工人们也不辞辛劳,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建设中,他们每日的体力消耗巨大,一天需要吃掉五百斤的大米。尽管条件艰苦,但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,完成了石拱桥的修建。石拱桥竣工后,村民们集资租用拖拉机运货,提高了运输的效率,让粮食、农作物的交易更加方便高效。同时,一天近百辆煤车将品质优良的织金煤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贵阳、安顺,为两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2002年,由于斯拉河下游引子渡电站筑库修坝导致老桥常被水淹,来往车辆滞留于两岸,遇到雨水汛期季节甚至需要一天才能通过,后为了不影响通航,石拱桥需爆破拆除,2003年5月28日,老桥在一声巨响下倒塌,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与悠悠流动的斯拉河永远融在了一起。

2003年5月,斯拉河原石拱桥进行爆破拆除
为了保证两岸正常通行,2002年12月,第二座斯拉河大桥诞生,接过了老桥的接力棒。这是一座全长177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。新桥的出现,赋予了两岸新的生机,因为粮食煤炭的运输更加高效,货车往来得更加频繁,村民们便发现商机在桥头做起了生意,为司乘人员提供餐食和休息的地点。有两位老人最初在桥头售卖饼干,后又烙起了洋芋为顾客提供热食,随着食客越来越多,食材也越来越丰富,还增添了用于增加风味手舂辣椒面,从此,颇具名声的斯拉河烙锅便成型了。车流量在不断增加,烙锅的商户也越来越多,各家的辣椒面形成了各家的特色,最出名的则是“斯拉河曹安辣椒面”。如今,曹安辣椒面已从桥头的小小摊位发展到千万级别的规模,实现了工厂量产,利用电商平台,远销全国各地。斯拉河大桥不仅畅通了物流的通道,也为勤劳的人们带来了机遇,村民实现增收,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。而数年后,繁荣也带来了隐匿的危机,重载车辆逐年增多,斯拉河大桥的承载力和通行力每况愈下,在2016年的桥梁定期检测中被评定为“四类”危桥。为了让百姓走上“放心桥”,经贵州省公路局批复同意,对该桥实施选址重建,新建斯拉河大桥。在新桥修建过程中,如何保证老桥车通行的安全是安顺公路管理局最重视的问题,通过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,对桥梁实时观察监测,确保客运通行和货物运输按车货总重20吨限载放行。值守人员不惧条件艰苦,哪怕除夕夜不能回家,也毫无抱怨。老桥在最后的时光让两岸群众正常出行、为新桥的建设提供材料运输通道,公路人则守卫着老桥站好最后一班岗,直至新桥通车。

2021年7月,斯拉河大桥建成通车
2021年7月13日,新的斯拉河大桥顺利通过交工验收,大桥结构为连续钢构桥,桥长393.35米,建成后行车里程比老桥缩短了近2.1公里。整座大桥在修建过程中践行环保理念,制定环水保方案并严格执行,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施工产生的环水保污染,桥下采用弃渣场覆膜复绿,边坡覆盖种植等措施,坚持“最大程度保护、最小限度破坏、最大力度恢复”从而达到一条大道、两路风景、三季有花、四季常绿效果,形成“畅、安、舒、美”风景桥,成为斯拉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宏伟壮丽的大桥除了提供更便捷安全的车辆通行之外,还成为了旅游打卡之地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、观光、徒步、垂钓的首选目的地。游客们走上大桥,在桥上即可领略斯拉河涟漪荡漾,两岸群山起伏、林海茫茫的视景;也可乘坐渡轮船舶,水上观光一览奇石。露营基地也因此兴起,潮流露营与两岸民族风情碰撞,现代与古老的交织形成独特的斯拉河文明。而到了春节初一至初四,更有近两万名游客和村民聚集于斯拉河,两岸桥头摆摊设点,各类美食、娱乐应有尽有,人头攒动,一派热闹景象,不仅带动了平织两岸农产品的售卖,民宿、农家乐的兴旺,增加了村民额外收入,同时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宣传推广,集会期间游客们可以看到苗族传统的跳花、吹芦笙等文艺活动,感受少数民族文化,打造“山地旅游+民族文化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。

斯拉河大桥两桥并立
三座桥,连接了山的两端、河的两岸,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。第一座桥打通了阻碍,让两岸不再隔河相望;第二座桥推动了经济发展,带来了机会和活力;第三座桥助力乡村振兴,提振旅游业,将少数民族文化推出大山,创造出更多的可能。“斯拉河!雾里云山,明星现前;晨曦普照,一片金光。”一首《斯拉河之歌》,唱出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盼,而斯拉河大桥仍将横卧于河流之上,以坚实的脊梁,承载无限的希望,见证两岸的繁昌。
-LEYU